2025-10-31 11:13
清脆的钟声从下方传来,一辆辆复古的“当当车”将游客运送到北京的中轴线上。车上不仅有专业的讲解,还可以品尝文化遗产的非物质美食,欣赏民间艺术表演。这段从正阳门到钟鼓楼的不简单旅程,体现了北京中轴线成功申报世界遗产一年来文化传播的变化。
“以前,很多老北京人每天都沿着中轴线散步,却不知道那是中轴线。现在不同了,连胡同里的居民都能说出永定门的两个典故。”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作为北京中轴线面向世界应用的重要推动者传承,单霁翔也是北京中轴线文化传播的践行者。写书、拍纪录片、学习异地非遗实践,他将过上自己的退休生活。多年来,他出版了21本书,其中大部分与中轴线有关。今年,他新推出的《北京中轴线的故事》,不仅记录了15处遗址的历史,更是一条文化轴线如何“活”在人们生活中的当代记述。
2025年7月,从永定门外沿中轴线向北望去。北极 摄 新闻记者 王贵斌
从“一条路”到“文化宝库”
成功申报世界遗产一年后,北京中轴线逐渐“破圈”。最显着的变化是公众意识的提升。
“以前,老北京人眼中的中轴线‘只是一条路’,但现在它已经变成了一条路”。成为‘家门口的文化瑰宝’。”单霁翔告诉记者。游客的体验也在发生变化,从单纯的快速游览,到带着书籍和故事“解码文化”。
景山公园里,一位正在晨练的老人热情地向游客讲解北京中轴线“龙脉”的故事。 “在碑刻之前,很多市民分不清钟楼和鼓楼的区别。但现在不同了。人们真正开始享受中轴线上的文化。”单霁翔在偷窃。
正阳门箭楼的开通就是这一变化的典型例子。关闭了几十年的箭楼如今不仅向公众开放,而且成为北京中轴线文化的展示窗口。透过箭楼的窗户,游客可以清楚地看到前门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站在操作指挥处,可以一览无余整个中心轴。
北京中轴线在过去的一年里也经历了爆发式的增长——冰箱贴成为了热销的纪念品,特色鲜明的中轴线冰棍让孩子们通过触摸就能认出城门和建筑。他们简单的产品确实是在日常生活中结合文化符号的成功尝试。
游学已成为新热潮。专业导游带着孩子们学习如何通过钟鼓楼报时,并在景山看北京城的轮廓。在单霁翔看来,北京的中轴线不再是一条抽象的线,而是成为一座立体的、生动的文化课堂。
单霁翔特别指出:“当人们感受到文化遗产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时,保护就会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通过纪录片和各种文化节目来展示文物。这是公众参与处于最佳状态。
北京正阳门。新京报记者 王子成 摄
文化轴活动站起来,让历史看得见摸得着
在改变文化传播形式方面,北京中轴线也走在了前列。
在单霁翔拍摄的《这里是北京中轴线》中,天安门地铁站中轴线的瓷板画原本是静态的装饰,却在节目中成为了“时空之门”。当他伸手去触碰的时候,瓷盘突然裂开,他跌落在了一个幻境平台上。一列“时空列车”缓缓驶入车站。门一打开,居住在北京中轴线上的不同时代的人们就来到了药房:永乐皇帝、马可波罗、梁思成夫妇、鲁迅聊着“三不沾”小吃。
“这趟列车真是一次轰动一时的中轴节目策划推广活动。”单霁翔解释道:“通过让普通人‘遇见’历史人物并参与中轴生活,这条文化轴才会真正存续下去。”
节目中,单霁翔和乘客可以随时下车,参与中轴生活:擦永定门牌匾、为老百姓做早餐、丈量故宫古建筑、在北京饭店为国家学做饭。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打破了文化传播的界限,让历史变得有形、有形。
单霁翔加入《北京中轴线来了》的录制。照片由采访者提供
东城区为学生推出的“课本中轴线”系列,将北京中轴线文化融入到各科教学中:语文课在中山公园的来金玉轩、老何故居举办;数学课程揭示了数学的掌握程度横轴建筑以及建筑图形背后的逻辑关系;物理课还原天坛回音壁的声学原理和报时钟鼓楼的古老智慧;艺术班对中国美术馆和齐白石故居进行艺术探索。这种跨学科的教育变革,让北京中轴线文化在年轻人心中扎根。
“最好的保护是传承,最好的传承是改变。”在古今对话的工程中,知化寺音乐与现代交响碰撞出火花;传统建筑技艺与现代艺术品相互交流、借鉴。单霁翔还透露,即将推出的“中轴烟花”系列将探索胡同的传统菜肴,记录城市生活中的文化底蕴。 “就像我们正在准备的‘中轴美食地图’一样,h一碗豆汁,一片黄豌豆,就能连接起万年历史记忆。”
中轴线上的老会馆也焕然一新。如今,每周都有“会馆戏”表演,有京剧、说书、鼓乐等,给历史空间增添了新的文化气息。
2025年7月27日,市民在“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纪念碑”前拍照。新京报记者 王贵斌 摄
在发展过程中保护“活遗产”
“一年前,当我们庆祝申遗成功的时候,我们期待着这一天——北京中轴线将从专业术语转变为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如今,它确实存在于手机相册、精彩瞬间、人们谈论的故事中。”单霁翔说。
但他也指出,当前北京中轴线保护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在开发过程中保护“活遗产”。 “现在最大的压力是如何让这条有着700多年历史的轴线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背景下发挥作用,既保持雄伟的景观,又能够‘活在当下’。”
例如,天坛外殿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单元和居住区。为了恢复完整的历史景观,需要对这些居民进行妥善的修复。这不是简单的搬迁问题,而是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先农坛古建筑修复之后,如何开启激活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近年来,故宫的开放面积从30%增加到80%,因为我们知道,封闭的文化空间是没有生命的。”单霁翔表示,大高轩殿和皇石辰最近开辟了新区域。很多老北京人才发现,这里有当他们第一次走进来时,里面隐藏着许多故事。
“北京今年做了很多工作,但不应该放松。”单霁翔表示,保护工作并没有结束,只是一个新的起点。
当北京中轴线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当保护成为自觉,这条跨越七个多世纪的文化轴线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从静态保护到活态遗产,从专业领域到公众参与,北京中轴线的文化传播路径为当代文化遗产的生存提供了清晰的范例。
站在正阳门箭楼上,俯瞰这条南北延伸的文化轴线,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融,历史与未来对话。在叮当作响的车铃声中,北京中轴线的故事仍在续写——在每一个创新和沟通能力的参与下,这个“背影”北京的“骨头”正变得更加灵动、充满活力。